【电力】万众创新·开创智能运检新时代:智能管控 发挥数据融合优势 强化设备本质安全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理念、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正在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兴起,我国提出包含智慧能源在内的11项“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传统运检管理数据源由于涉及多个系统,工作模式又以人工驱动为主,“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多系统数据分析查询主要依靠手动方式,存在数据自动分析手段少、海量数据融合分析困难、数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十三五”期间,不断增长的电网设备运检需求与相对稳定的运检人员数量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在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深度挖掘运检大数据宝藏,条件已经成熟,运检大数据分析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互联网+”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公司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综合利用“大云物移”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各类生产相关系统信息和数据深度融合,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覆盖设备运检业务全过程的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以下称管控系统),推进运检资源优化配置和运检工作方式创新发展,实现运检管理和生产指挥决策高度智能化。
大云物移带来全新运检模式
管控系统以智能运检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在技术上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横向覆盖运检管理相关专业,纵向满足总部、省公司、省检修公司及地市公司、专业工作室及班组四个层面的应用。
今年年初,在国网总部管控系统顺利上线的基础上,公司启动管控系统省公司侧研发及实施部署工作,确定11家省(直辖市)公司为试点单位推进系统建设。为支撑管控系统建设,南瑞信通公司仅电网信息一个部门就投入157人的研发小组,保障系统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模块开发、系统测试各个阶段的有序开展。
9月15日,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在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成功部署,顺利完成程序部署、GIS基础数据导入和输电线路参数化建模以及PMS2.0、输变电状态监测、雷电定位、大数据平台、统一视频平台等横向集成工作。为该系统在其他省(市)公司部署实施奠定了基础。
“管控系统作为检修公司生产业务的神经中枢,在信息汇集、计划统筹、风险预警、设备监测、生产指挥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电力检修公司运检部崔鹏程副主任打开管控系统,一边指着生产指挥的在线监测模块,一边讲解到:“今年,我们通过这个模块及时发现了500千伏杨高站4号主变A总烃值超标隐患。以前这类告警只能通过查询离线试验数据、油色谱在线监测等发现,涉及多个业务流程和工作地点,工作过程也缺乏实时展示和远程管控。现在有了管控系统后,运检管控人员可第一时间发现告警信号,同步开展缺陷登记、专业审查、计划安排、远程会商等工作,实现对消缺处理全过程、闭环管控。”在崔鹏程看来,管控系统打破了多个运检系统相对分散、孤立的现状,实现了信息数据接入和有序融合,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状态管控力、运检管理穿透力。
深化数据应用让运检更智能
管控系统充分依托“大云物移”等新技术,融合视频、图像、文本等多源电网运检数据,通过研究适用于故障诊断的识别模式、深度学习、知识获取、智能搜索模型,实现设备的实时感知、在线监测、科学预警、智能诊断。
作为首批智能运检体系示范区之一的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开展了具有典型城市电网特征的智能管控系统建设实践。2016年,国网北京电力联合北京富达等单位,以深化运检数据融合应用为目标,积极部署开展管控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开发,同年10月,运检智能管控平台上线运行。
国网北京电力运检指挥中心戴瑞成副主任对记者说:“以前,我们线路防外破工作主要依靠人员蹲点、护线员等方式,缺乏有效的数据融合分析实现对设备风险的智能防控,管控系统的开发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戴瑞成将系统切换到信息监视界面,“你看,通过在管控系统中融合输电线路通道视频、图像信息,我们开发应用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防外力破坏自动报警模块,当线下出现吊车等大型机械时,系统可以自动推送风险告警,并可一键转发至通道看护人员手中的移动作业终端,真正实现了对设备运行风险的智能防控。”
此外,管控系统还通过构建基于可弹性扩展的运检业务支撑框架,开展“大平台+薄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建立规范的微应用管理机制,支撑系统便捷、快速、稳定扩展能力,满足运检业务多方面应用需求。
未来,管控系统将全面融合二维/三维地理信息、输变电设备精细化三维模型、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和机器人巡视画面等图像数据,融合移动作业和物联网等设备状态数据和作业流程等数据,实现电网设备、运检业务的全面管控。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